文 | 读书君
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
“立”,是开始的意思;“秋”,由禾与火字组成,意为禾谷成熟。立秋不仅是夏去秋来的象征,更是秋收的象征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立秋比立春节气更为重要,因为它是一年辛勤劳作最终的结果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都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但是比起春天带给人的希望,秋带来的“结果”显然更为重要!
立秋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也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。在古代,有“报秋”的传统,立秋这一天,太史官早早就守在宫里的中殿外面,眼睛死死地盯着院里的梧桐树,风一吹,枯黄的梧桐叶从树枝飘落下来,太史官高声大喊:“秋到了!”接着,一传十,十传百,很快,秋到的消息传遍了宫廷内外。
立秋到,皇家护卫拥护着皇帝到郊外狩猎,普通老百姓也忙碌起来,秋收的秋收,赶集的赶集……开展各种民间民俗活动。
一、送暑,迎秋
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。
在中国古代,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,而立秋则是农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节气。
因为立秋之后,气温逐渐降低,天气逐渐变得干燥,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。因此,农民们在立秋节气到来之前,会做好各种准备工作,如浇水、施肥、除草等,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。
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,鹰乃祭鸟,用始入祀冬。”这说明立秋节气对古代的农事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。
《历书》曰:“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”
即立秋到,天气逐渐转凉,阴气开始上升,万物慢慢从繁茂成长走向成熟、萧索。所以,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,丰收的季节。
此外,立秋也是一个让人沉思的季节。
俗语说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”,人们习惯用秋来表示时间的漫长和久远。秋容易让人触景生情,秋天到了,万物逐渐萧条凋零,自然万物开始进入熬冬的状态。如此的环境氛围,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于时间、生命、自然的思考和感悟。
古代诗人刘禹锡曾写下“何处秋风至?萧萧送雁群。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。”的诗句,表达了立秋时节,孤客思乡的情感。
二、立秋,一个极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节气
在古代,由于科技落后,人们习惯以观测天象,自然万物来预测天气、气候、四季轮回等变化状况,安排农业农事。为此,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总结。
中国古人将每个节气都分为三候,24个节气对应72候。立秋也有三候,分别是“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”。
一候凉风至:表示在立秋的第一个5天,虽然夏季的炎热高温还未完全褪去,白天依旧很热,但是到了晚上则比较凉爽了。
二候白露降:到了立秋的第二候,也就是到了立秋的第二个5天,此时昼夜的温差比较大,夜间降温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,会在早晨凝结成晶莹剔透的露珠。
三候寒蝉鸣:寒蝉,一种小型的蝉,在温度适宜,食物充足时,在微风中不停地鸣叫。而当气温比较低时,则停止了鸣叫。
立秋三候不仅与物候和气候有关,还涉及古代的文化和思想,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。
1.物候角度
“凉风至”是立秋的第一候。在夏季,由于气温高,空气对流强烈,所以风主要是热风,而在立秋之后,气温逐渐下降,空气也变得稳定,风便由热转凉,形成了凉风。这种风不仅可以使人感到清爽,还可以让植物叶子表面的水分蒸发变慢,从而延长植物的生命周期。
“白露降”是立秋的第二候。在秋季,早晚气温差异大,地面上的水汽会凝结成小水珠,挂在植物的叶子上,形成露水。这种露水通常在太阳升起后就会消失,但也有一些露水会在太阳下蒸发后留下白茫茫的一片,这就是“白露降”的含义。
“寒蝉鸣”是立秋的第三候。在秋季,随着气温的下降,蝉的鸣叫声也会逐渐减少。这是因为蝉的生命周期与气温密切相关,当气温低于某个阈值时,蝉就会停止鸣叫。因此,“寒蝉鸣”是秋季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2.文化角度
立秋的三候不仅与物候有关,还与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首先,“凉风至”这一候与古代的审美情趣有关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中,凉风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清幽、淡雅的意境。比如李白的《静夜思》中就有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的诗句,其中的“露”和“月”都是凉风的象征,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其次,“白露降”这一候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。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,露水被认为是神仙所赐予的宝物,具有神奇的功效。比如《封神演义》中就有妲己变成白狐吸食鹿群精血的故事,而露水则是治疗伤口的神奇药液。
最后,“寒蝉鸣”这一候与古代的文学意象有关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,蝉被视为一种高洁的象征,寓意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。
3.思想角度
立秋的三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。
首先,“凉风至”这一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“阴阳五行”思想。在阴阳五行学说中,秋季属于金,而金生水,所以秋季的凉风中含有水分,这也就是为什么凉风可以让人感到清爽的原因。
其次,“白露降”这一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,而露水是自然界的产物,所以露水的出现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最后,“寒蝉鸣”这一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“天人感应”思想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,而蝉的鸣叫则是自然的感应,所以“寒蝉鸣”也是天人感应的一种表现。
综上所述,立秋的三候不仅与物候有关,还与文化、思想和哲学等密切相关。通过对立秋三候的分析和阐述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节气的内涵和意义。
三、立秋的那些习俗活动
在立秋节气到来的时刻,民间会举办许多的习俗活动来迎秋。比如:
1.贴秋膘
贴秋膘是指在立秋节气到来之际,为了迎接冬季的到来,增加身体营养而进行的一种习俗活动。 通常会选择肉食进行进补,以加强身体免疫力,帮助身体更好地熬过冬日。这个过程中,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均衡营养。
2.秋社
秋社是指在立秋节气到来之际,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。比如到当地的神社或者庙宇中祭拜神灵,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。
同时还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,如唱歌、跳舞、演戏等。
3.做蒸糕
立秋前一天,家家户户都做蒸糕,蒸糕的样式和色泽各式各样。有的人家选择桃、石榴、青菜、五谷等不同物品做成糕点,意味着“抬头见喜”“蒸蒸日上”“五谷丰登”等好的寓意。
4.咬秋
还有“咬秋”的习俗,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果放在院子里,第二天清早让孩子们比赛咬各种瓜果,取笑为乐。这些习俗活动都体现了民间对立秋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喜爱。
5.“摸秋”
在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区,有“摸秋”的习俗。在中秋节的晚上,姑娘和小媳妇们可以悄悄地去别人的园中偷摘瓜果蔬菜,而偷摘来的瓜果蔬菜则被视为吉利之物。摸秋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渴望。
此外,还有一些与立秋相关的民间谚语和歌谣。比如“立了秋,挂锄钩”“立了秋,把扇丢”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嗖嗖”等谚语,都描述了立秋节气的特点和对未来的预测。这些民间谚语和歌谣不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立秋节气的特点,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憧憬。
四、读书君说
总之,立秋节气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,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在立秋节气到来的时刻,民间也会开展各种习俗活动,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平安。
立秋是古代农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节气,对农事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在立秋节气到来的时刻,民间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俗活动和民间谚语、歌谣等文化表现。这些习俗活动和文化表现,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,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。
对此,你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分享,一起探讨~
图片源自网络,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写作不易,喜欢就点个赞、转发分享吧~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