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妈以前觉得:孩子是真可爱,虽然生孩子好可怕。当妈以后才知道:生孩子还远不是最难的事,养孩子、教孩子,原来还有那么多让你自己觉得自己“教子无方”又“束手无策”的时刻。
【资料图】
一不满足就哭、乱发脾气;
二孩打架、叛逆、没礼貌、撒谎;畏难、爱抱怨、不虚心;
没自信、胆小、玻璃心、粘人、吃饭难、不睡觉……
你无法支配孩子的喜怒哀乐,却要24小时全年无休地为他的安全、健康负责。难怪有人说,做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“工作”了。养娃就像渡劫。每次跟孩子发完火,自己又是最后悔的那个,我们究竟还能不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父母?
《看见孩子》不是一本简单的“养育指南”,没有刻板地告诉家长应该如何“管教”孩子。它更像是一份“家庭疗愈手册”。它不仅让我们知道,如何“爱”孩子,更让我们知道如何“爱”自己。
在这个提倡“儿童友好”的当下,作者不像很多“心理专家”那样,高高在上地批评父母:孩子所有的问题,都是父母的问题!而是怀着一份对父母深深的理解与共情,坚信在育儿的过程中:大多数父母的本心都是好的,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。
在作者看来,“本心良善”是最重要的第一原则,是一切改变的基础。相信“good inside”,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。因为,你一旦对你的孩子、你自己和每个人,理解他们的“内心善良”,你就会开始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更慷慨、更宽容的解释。这份认知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看待孩子的视角,并进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。比如,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可能会伴随着各种“问题行为”,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孩子就是“问题孩子”。
《看见孩子》
[美]贝姬·肯尼迪著
美同 译
中信出版集团出版
作者一直强调:每个“坏行为”背后,都有一个遇到困难、渴望帮助的“好孩子”。只有我们看懂了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,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成长。有了这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共情,好的养育自然会发生,美好的关系也就产生了。
当然,good inside这个理念本身,并非要求我们为了尊重孩子的感受而给予他们想要的一切,而是为了尊重感受而保持界限。后面所有的理念,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。而所有书中提到的理念和方法,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亲子关系,甚至影响我们与伴侣的亲密关系,以及与自己的和谐关系。
本书分为两个部分。第一部分,作者首先提出了10条扎扎实实的育儿理念,每一条都在引领父母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错误理念和行为。比如,控制孩子,而不是信任孩子;评判孩子,而不是理解孩子;羞辱孩子,而不是帮助孩子……所有这一切,都可以帮助我们重塑自己的脑回路,打破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模式在自己身上的代际循环,给到孩子最善意的回应和最需要的支持。
善意养育——把孩子与问题分开
什么是“善意养育”呢?这本书告诉你:你是好的,你的孩子也只是遇到困难的好孩子,你们的本心都是好的,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。别着急,总有一个解决的办法~
真相不唯一——让关系中的双方都能被看到
意思是,请看见孩子的需求,也看见你自己的需求。只要是两个人,就会存在两套感受、两种想法、两套需求。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来自理解,而非说服。当我们知道,道理是道理,情绪是情绪,沟通的大门就打开了。
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
这是对“温和而坚定”的又一次完美注解。要不要三岁开始立规矩,给孩子立规矩会不会牺牲亲子关系,家里要不要一个唱“白脸”、一个唱“红脸”……当你看完这章,相信都会有答案。
心理韧性大于快乐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,但是避免冲突、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及因不快乐而感到糟糕都会让人焦虑。快乐教育的理念曾经盛行一时,至今仍影响深远,导致很多孩子长大以后经不起任何挫折,甚至导致空心病、抑郁症等的产生。
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:养育孩子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。一个复原力强的孩子,可以管理自己的反应,理解并信任自己的情绪,并快速适应任何处境。
永远都不晚
许多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,总是充满了各种担心:现在改变,是不是太晚了?
作者的答案是:虽然早期经历至关重要,但改变你的育儿方式永远都不晚。
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——修复的力量。父母永远都能给孩子带去新的感受,进而改变现状。
……
第二部分,则是把让你头疼的各种育儿难题,一网打尽。比如:害羞、粗鲁、焦虑、撒谎、敏感、睡眠,等等。每个章节都由具体的案例引入,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,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,建立亲密联结。然后,再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。它给到父母和孩子无差别的支持,教你回望育儿的初心。这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,战胜所有问题的不二法门。
编辑:袁琭璐
责任编辑:朱自奋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